文章标题
《心力衰竭患者及其照护者的负担与抑郁症状之间的二元关联:感知压力的中介作用》
《Dyadic Associations Between Burden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 and Their Caregivers: The Mediating Role of Perceived Stress》
文章链接: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7816079/
文章发表情况介绍
该文章由山东大学护理与康复学院硕士研究生董晓雨为第一作者,博士生导师范秀珍教授为通讯作者的心血管护理研究团队于2023年11月在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Nursing(影响因子:2.000;JCR分区:护理学Q2)期刊上发表。
第一部分:文章内容解读
研究背景
心衰是一项全球性公共健康问题,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而且会导致患者出现一系列心理问题。研究发现,心衰患者抑郁症状的发生率约为普通人群的2到3倍。抑郁症状不仅降低患者对治疗方案的依从性和对疾病的适应程度,而且与心衰患者的不良预后(再住院率和死亡率)密切相关。作为心衰患者的重要支持来源,家庭照顾者亦面临巨大的抑郁症状风险。此外,根据相互依赖理论,具有亲密关系的二元个体之间存在强烈的人际互动,一个人的情绪、认知或行为很容易在二元成员之间转移,最终可能会影响他们自己及其伴侣的健康结果。因此,在探讨心衰患者及其家庭照顾者的抑郁症状相关因素时,必须将心衰患者—照顾者视为二元整体。
压力应对理论为本研究探讨抑郁症状的相关因素提供了理论框架,该理论指出个体健康相关的结果是压力源和认知评价之间相互作用的产物。因此,本研究在压力应对理论的基础上,将患者的症状负担和照顾者的照顾负担作为压力源,二者的感知压力作为认知评价,从二元角度探讨心衰患者及其家庭照顾者抑郁症状的相关因素。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设计,采用方便抽样法,于2018年11月至2019年12月,在济南市3家三级甲等医院的心内科病房招募心衰患者及其家庭照顾者进行问卷调查。采用自我报告的方法来评估心衰患者-照护者的负担、感知压力和抑郁症状。使用的统计分析软件包括SPSS 25.0和Mplus8.3,借助主客体互倚模型(APIM)和主客体互倚中介模型(APIMeM)进行心衰患者-照护者的二元数据分析。
研究结果
在237对心衰患者-照护者中,40名(16.9%)患者和32名(13.5%)照顾者有抑郁症状。患者的症状负担对其自身的抑郁症状具有主体效应 (β = 0.466, P < 0.001),对照顾者的抑郁症状具有客体效应 (β = 0.235, P < 0.001)。同样,照顾者的照顾负担对其自身的抑郁症状有主体效应 (β = 0.373, P < 0.001),对患者的抑郁症状有客体效应 (β = 0.141, P < 0.05)。心衰患者-照护者的负担与抑郁症状之间的主体效应由其自身的感知压力部分介导 (β = 0.120, P < 0.001; β = 0.164, P < 0.001)。此外,照顾者的照顾负担与患者抑郁症状之间的客体效应由患者的感知压力完全介导 (β = 0.089, P = 0.001)。
研究结论
患者的症状负担和照顾者的照顾负担会通过增加自身的感知压力来加重自身的抑郁症状。此外,患者的症状负担也会加重导致照顾者的抑郁症状,照顾者的照顾负担会通过增加患者的感知压力来加重患者的抑郁症状。这些相互依存的关系表明,以减轻负担和感知压力为重点的二元干预措施可能有益于缓解心衰患者-照护者的抑郁症状。
第二部分:第一作者、通讯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
董晓雨,山东大学护理与康复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心血管护理,目前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2篇。
通讯作者
范秀珍,山东大学教授,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包括:心血管护理、护理教育。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山东省重点研发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多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10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