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学术论坛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研究生教育 -> 学术论坛 -> 正文
2023级研究生裴浩婷、任丰毅、孙川云做第283期研究生学术汇报
发布日期:2024-12-27 字号:大 中 小 点击次数:

20241226日,山东大学护理与康复学院本学年第12期、总第283期学术论坛于学院105报告厅举行,本次学术论坛的汇报者为裴浩婷、任丰毅和孙川云,指导老师为彭徐鑫老师。

第一位汇报者是2023级硕士研究生裴浩婷,她汇报的文章发表在eBioMedicine期刊,题为“Effect of increasing cognitive activity participation on default mode network in older adults with subjective cognitive decline: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该研究为一项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探讨了增加认知活动参与对主观认知衰退的老年人默认模式网络的影响。在各种潜在的生活方式干预中,参与更多的认知活动已经显示出减缓认知能力下降的前景,然而,认知活动参与是否调节大脑网络的功能连接尚不完全清楚。汇报者指出,主观认知衰退可能为预防或减缓认知能力下降的干预措施提供更合适的窗口。这项随机对照试验的结果可能支持和扩展以前的研究,即增加对熟悉的认知活动(如书法)的参与,可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生活干预方式,可以维持有痴呆风险的老年人的功能性大脑网络。未来可进一步探索在不同社会经济背景下实施此类干预措施的可行性及其成本效益比,将有助于了解在更广泛的人群中实施此类干预措施的可能性。

裴浩婷

第二位汇报者是2023级硕士研究生任丰毅,她汇报的文章发表在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期刊,题为“Maternal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During Pregnancy and Infectious Disease in Offspring Younger Than 5 Years: A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这是一项队列研究,以调查产妇产前诊断为炎症性肠病是否与子女五岁以下因感染性疾病住院风险有关,以及是否和儿童使用全身性抗生素的频率有关。此外,该研究进一步采用中介分析的方法,以深入探究早产、低出生体重、小于胎龄儿以及抗肿瘤坏死因子(TNF)药物等因素在相关过程中的潜在中介效应。在分娩前被诊断为炎症性肠病(IBD的产妇的子女被纳入暴露队列,使用2个结局指标来评估5岁以下的子代的感染性疾病的易感性:第一个结局指标是因感染性疾病住院治疗,第二个结局指标是每年使用全身性抗生素处方的次数。结果表明,母亲被诊断为克罗恩病(而非溃疡性结肠炎)2岁以下儿童感染性疾病住院的风险相关,以及5岁以下儿童使用抗生素的风险相关。在子宫内暴露于抗肿瘤坏死因子药物、早产、低出生体重和小于胎龄儿等因素在二者之间的作用轻微。抗肿瘤坏死因子(TNF)药物与儿童感染之间的关联性,在一定程度上,可归因于母体罹患克罗恩病这一因素的作用机制。

任丰毅

第三位汇报者是2023级硕士研究生孙川云,她汇报的文章发表在PLoS Medicine期刊,题为“Lay health supporters aided by mobile text messaging to improve adherence, symptoms, and functioning among people with schizophrenia in aresource-poor community in rural China (LEAN):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该研究是一项实用性试验,旨在验证研究的主要假设,即在简单短信系统的辅助下,非专业健康支持者(患者家属或社区志愿者)将提高患者对抗精神病药物的依从性,并改善社区患者群体的症状和功能。汇报者指出,从这项试验中汲取的经验教训可能对其他面临资源限制的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有用,但是在本土化的调整必须充分考虑实施细节,比如:保持项目的简单性,并将其融入日常护理中、保持低成本、对参与者进行适当的培训等。这项研究为我们展示了一种创新的、综合性的、基于社区的精神分裂症治疗和管理的模式,虽然还有一些局限性和不足,但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尝试和借鉴。

孙川云

在本次学术论坛上,三位报告人在不同的研究领域呈现了前沿的文献报告。彭徐鑫老师对每位报告者的内容都进行了详尽而深入的点评,不仅精准地概括了研究的亮点及其潜在的重要意义,还提出了诸多极具启发性的建议。与会者通过参与此次学术报告活动,不仅掌握了跨领域的前沿研究动态,还极大地拓宽了自身的学术视野,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多元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