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教育经历:
1. 2007-09至2010-07, 山东大学, 康复医学与理疗学, 博士
2. 1999-09至2002-07, 山东大学, 康复医学与理疗学, 硕士
3. 1994-09至1999-07, 山东医科大学, 临床医学, 学士
工作经历:
1. 2022.11-至今,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康复医学科(康复中心)主任
2. 2022.09-至今,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康复医学与理疗学系主任
3. 2016.09-至今,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主任医师
4. 2013-02至2014-09,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上州医科大学医院(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Upstate Medical University),美国康复医学科住院医师培训
5. 2010-12至2016-08,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副主任医师
6. 2004-09至2010-10,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主治医师
7. 2002-07至2004-08,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医师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面上项目,rTMS通过dmPFC神经元-小胶质细胞串话及vlPAG-RVM环路调控肌筋膜疼痛慢性化的机制研究”,82472594,2025.1-2028.12,第一位,49万,在研
2.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前额叶P2X4R-BDNF-TrkB的小胶质细胞-神经元互作在肌筋膜疼痛慢性化中的机制,2025.01-2027.12,第一位,10万元,在研
3.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主动健康和人口老龄化科技应对”重点专项2023项目,虚拟现实特性对残障人群身体表征重塑及康复效应的影响,2023YFC3604502,2023.12-2026.11,第一位,126万,在研
4. 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基于 SERF 的极弱心脑磁技术研发和临床前应用评价”,2022ZLGX03,2022.11-2025.12,第十八位,119万,在研
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面上项目,基于fNIRS的大脑皮层BDNF-TrkB-ERK通路在激痛点所致急/慢性疼痛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82172536,2022.01-2025.12,第一位,56万,在研
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面上项目,基于fNIRS定位的大脑皮层mGluR5和MAPK信号系统参与激痛点所致脊髓敏化的机制研究,81972154,2020.01-2023.12 ,第一位,55万,结题
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面上项目,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调控NMDA-NR2B在激痛点所致脊髓敏化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81672249,2017.01-2020.12,第一位,60万,结题
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面上项目,缝隙连接及 ERK/MAPK 信号系统在激痛点所致肌筋膜疼痛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81272155,2013.01-2016.12,第一位,74万,结题
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青年项目,Aβ 纤维在肌筋膜疼痛激痛点自发性电位和疼痛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81000855,2011.01 -2013.12,第一位,20万,结题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1.Jing Qu, Yijun Du, Jing Jing, Jie Wang, Lingguo Bu, Yonghui Wang, Short-Term Longitudinal Study on Brain Network Informatics of Stroke Patients Under Acupuncture and Motor Imagery Intervention, IEEE Journal of Biomedical and Health Informatics, 2025 PP(99):1-11.
2.Wang J, Zhang M, Wei X, Yang C, Dai M, Dou Z, Wang Y. Effects of intermittent theta burst stimulation on cognitive and swallowing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MCI and dysphagia risk: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BMC Geriatr. 2025 Jan 4;25(1):8.
3.Jing Qu, Lingguo Bu, Lei Zhao, Yonghui Wang, A training and assessment system for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combining fNIRS and eye-tracking data,Advanced Engineering Informatics,Volume 62, Part B,2024,102765.
4.Wang J, Zhang M, Wen H, Yang C, Wei X, Wang Y, Dou Z. Correlation Between Swallowing and Cognitive Brain Networks in Older Adults via Functional MRI. J Oral Rehabil. 2024 Dec;51(12):2588-2599.
5.Li X, Luo M, Xu H, Jia L, Liang Y, Xu Q, Wang Y. CAP2 contributes to Parkinson's disease diagnosed by 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related immune activity. Front Immunol. 2024 May 23;15:1377409.
6. Liang Y, Zhou Y, Moneruzzaman M, Wang Y. Optogenetic Neuromodulation in Inflammatory Pain. Neuroscience. 2024 Jan 9;536:104-118.
7.Moneruzzaman M, Sun WZ, Changwe GJ, Wang YH. Efficacy of Multiple Exercise Therapy after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 A Systematic Review of Randomized Control Trials. Rev Cardiovasc Med. 2023 May 9;24(5):141.
8.Song Y, Sun Z, Sun W, Luo M, Du Y, Jing J, Wang Y. Neuroplasticity Following Stroke from a Functional Laterality Perspective: A fNIRS Study. Brain Topogr. 2023 May;36(3):283-293.
9.Bu L, Qu J, Zhao L, Zhang Y, Wang Y. A neuroergonomic approach to assessing motor performance in stroke patients using fNIRS and behavioral data. Appl Ergon. 2023 May;109:103979.
10.Huo C, Sun Z, Xu G, Li X, Xie H, Song Y, Li Z, Wang Y. fNIRS-based brain functional response to robot-assisted training for upper-limb in stroke patients with hemiplegia. Front Aging Neurosci. 2022 Dec 9;14:1060734.
11.Xie H, Jing J, Ma Y, Song Y, Yin J, Xu G, Li X, Li Z, Wang Y. Effects of simultaneous use of m-NMES and language training on brain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in stroke patients with aphasia: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Front Aging Neurosci. 2022 Sep 7;14:965486.
12.Li X, Luo M, Gong Y, Xu N, Huo C, Xie H, Yue S, Li Z, Wang Y. Altered Brain Activity and Effective Connectivity within the Nonsensory Cortex during Stimulation of a Latent Myofascial Trigger Point. Neural Plast. 2022 Aug 12;2022:4416672.
13.Xu G, Huo C, Yin J, et al. Effective brain network analysis in unilateral and bilateral upper limb exercise training in subjects with stroke. Med Phys. 2022;49(5):3333-3346. doi:10.1002/mp.15570
14. 荆静,马艳平,刘万林,等. 正中神经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康复疗效及机制探讨.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20,42(03):215-220. DOI:10.3760/cma.j.issn.0254-1424.2020.03.006
15. 怀娟,王威,常鸣,等. 康复医学科脑卒中住院患者的静脉输液使用率现状调查和分析.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22,44(07):635-639. DOI:10.3760/cma.j.issn.0254-1424.2022.07.014
16.《中国康复医学年鉴》(2023卷),参编,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23-11
17.《康复信息学》,副主编,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23-02
18.《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非手术治疗(第4版)》,副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10
1.学术奖励:
1)脑卒中精准康复治疗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山东省科学技术厅,山东医学科技奖二等奖,第一位,2024年
2)基于 fNIRS 的脑卒中所致功能障碍康复方法的优化与应用,中国康复医学会,2022年度中国康复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第一位,2022年
3)Aβ有髓鞘纤维在激痛点所致痛觉增敏及中枢敏化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山东省科学技术厅,山东医学科技奖三等奖,第一位,2019年
2.荣誉称号:
2023年 山东大学杰出中青年学者
2023年 山东大学三八红旗手
2022年 山东省高层次人才工程--泰山学者特聘专家
2022年 推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高质量发展医疗工作先进个人
2021年 推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高质量发展医疗工作先进个人
2021年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先进工作者
2021年 齐鲁卫生与健康领军人才
2019年 首届山东省康复医学会“优秀康复医师”
2018年 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名医体系杰出青年医师
2017年 首届中国康复医学会“优秀康复医师奖”
2014年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杰出青年医师
3.发明专利:
1)一种适合脑卒中患者肌骨超声检查用的轮椅外固定装置,发明专利,2024-04,第一发明人
2)基于fNIRS导向的注意力神经网络针灸控制优化系统,发明专利,2025-01,第一发明人
2023~至今,中国医师协会康复医学分会常务委员
2023~至今,中国康复医学会脑机接口与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024~至今,山东省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会主任委员
2018~2021,中华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021~至今,中华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会神经康复学组副组长
2022~至今,中国康复医学会电诊断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委员会常务委员
2022~至今,中国康复医学会康复评定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2023~至今,山东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质量控制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 康复医学科专业组长
2022~至今,山东省医师协会康复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
2022~至今,山东省康复医学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2023~至今,山东省医师协会神经修复学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022~至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项目评审专家
2024~至今,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成员
2023~至今,博士后基金评审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