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6日,山东大学护理与康复学院本学年第5期、总300期研究生学术论坛于学院105教室举行。本期论坛由2024级研究生王雅琦、王朝冉、郭利娜进行汇报,指导老师为牟焕玉老师。
第一位汇报者为2024级硕士研究生王雅琦,汇报的文章题目是“Unveiling overeating patterns within digital longitudinal data on eating behaviors and contexts”,2025年9月发表在NPJ Digital Medicine期刊,影响因子为15.1分。该研究通过可穿戴摄像头和移动应用程序进行生态瞬时评估,并借助营养师管理的24小时饮食回顾方法,收集了65名处于自由生活环境中肥胖个体的膳食信息;通过监督学习预测暴饮暴食发作,并使用半监督学习确定了五种不同的暴饮暴食表型。这些结果强调与暴饮暴食相关的行为、心理和背景各因素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为个性化干预提供了基础。汇报者指出,该研究综合多模态信息来源,同时收集主客观信息,并使用严谨的机器学习方法进行数据分析,而且为解决肥胖人群暴食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值得参考学习。

第二位汇报者是2024级硕士研究生王朝冉,汇报的文章题目是“Association between the timing of childhood adversity and epigenetic patterns across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findings from the Avon Longitudinal Study of Parents and Children (ALSPAC) prospective cohort”。2023年6月发表在The Lancet Child & Adolescent Health期刊,影响因子为15.5分。该研究基于ALSPAC前瞻性队列,纳入609-665名儿童,采用结构化生命历程建模,探究出生至11岁的7类童年逆境与出生、7岁、15岁DNA甲基化的关联。该研究采用Raine Study and Future of Families和Child Wellbeing Study两个独立队列研究对研究结果进行外部验证。结果显示,41个CpG位点与逆境存在关联(逆境可解释≥3.5%甲基化变异),其中有35个位点(占比85%)与3-5岁逆境暴露显著相关。“单亲家庭”关联位点(20个)占比最大,且效应仅在青春期显现,11个位点在独立队列中验证一致。同时,识别出了6种甲基化发育轨迹,多数甲基化差异支持“潜伏性轨迹”,即发育早期并未有显著的DNA差异,直至15岁时才显现。此外,延续先前研究,发现7岁时的关联位点未持续至青春期。研究证明了童年逆境与甲基化的关联存在时期特异性和动态性,为3-5岁逆境暴露儿童的早期干预及青春期健康风险筛查提供了依据。该文章表明,在进行逆境-DNA甲基化关联研究时考虑逆境发生的时期至关重要;此外,逆境对表观遗传的改变可能早期以“细微失同步”形式存在,随发育进程逐渐累积,最终在青春期、成年期通过疾病表现出来;表观遗传关联并非一经形成就稳定不变,而是随发育进程动态变化。汇报者指出,这项基于ALSPAC前瞻性队列的研究为深入理解童年逆境与DNA甲基化之间的复杂关系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第三位汇报者是2024级硕士研究生郭利娜,汇报的文章题目是“Fundamental features of social environments determine rate of social affiliation”。2025年10月发表在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期刊,影响因子为9.1分。该研究旨在探索社会联结决策是否以及具体如何取决于社交环境的基本特征,采用了一种新颖的社交联结寻求范式(“交友请求任务”),结果显示,随着交友机会密度的降低和成功频率的增加,人们更有可能发送交友请求,且这一效应模式与动物觅食行为高度相似;其次,心理健康维度中的“社会繁荣”和“愉悦感”(即低快感缺乏状态)与任务中的交友请求行为(如总发送请求次数)显著相关,即高愉悦感的个体更能根据环境友好度灵活调整自身社交策略;最后,基于神经机制探讨的结果表明,社交环境的机会密度和交友成功率会影响一组与觅食行为相关的脑区网络(包括背缝核、黑质、前岛叶等)的神经活动,这些皮质-皮质下环路介导了环境统计特征对社交决策的影响。该研究表明,社交决策并非完全由个人特质决定,而是会依据环境的“背景统计特征”进行主动调整,构建更加和谐的社会能为人们的社交生活和整体福祉带来积极影响;同时,社交功能的异常可能是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或诱因,未来可从“改善社交环境感知-调节社交行为-促进心理健康”的路径开展干预研究;再者,对神经机制的探索也加深了对“社交联结是人类基本需求”的理解。汇报者指出,此研究成果为社交行为研究开拓了新方向,后续可结合神经机制研究推动社交与心理领域实践发展。

本次学术论坛上,三位汇报者围绕相关学科领域研究带来精彩汇报,展现了扎实的学术功底与前沿研究成果。牟焕玉老师逐一细致点评,并给出诸多建设性意见。此次论坛搭建起交流分享平台,拓宽了与会者学术视野,加深了对研究领域的理解与思考,为后续学术探索注入新活力,提供新思路。
编辑:左梦涵
图片:周 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