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25日,在护理学院105报告厅举办本学期第3期、总第170期学术论坛。本次学术论坛的汇报者为李媛媛、毛毳和睢琪玉,指导老师是贾愚老师。
第一位汇报者是2018级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李媛媛,汇报的文献题名为“The Role of Disease Label in Patient Perceptions And Treatment Decisions in the Setting of Low-Risk Malignant Neoplasms”,该文章于2019年6月发表于JAMA ONCOLOGY。该研究主要是探讨疾病标签对于低风险恶性肿瘤患者感知及治疗决策的影响。该项目是一项基于网络的离散选择试验,研究对象为在亚马逊旗下的一个在线服务网站上招募的18-78周岁美国居民。研究要求参与者在配对的八组情景中依次选择更喜欢的情景。这些情景是由疾病标签(结节、肿瘤、癌症),可提供的治疗(手术治疗和积极检测)以及复发/转移的风险(0%/1%/2%/5%)三个属性所共同描述的,基于Sawtooth Software的平衡重叠设计将三种属性在不同情景中进行排列组合。通过排除未经过注意力检查测试、用时过短(<2min)、未完成测试的参与者后,将符合标准的参与者纳入分析。使用贝叶斯logit模型估计参与者在不同属性上的相对选择偏好。研究发现,在分别考虑单个属性时,参与者更愿意接受积极检测而避免手术治疗,更愿意接受低的复发风险而避免高复发风险,更愿意接受结节/肿瘤的诊断而避免癌症的诊断,但综合考虑三种属性时,参与者会通过接受更加不理想的治疗以及更差的预后以权衡避免癌症标签,进而导致过度治疗的发生。将癌症从低风险病变的描述中移除可能会是避免低风险肿瘤患者过度治疗的有效措施。
第二位汇报者是2018级学术型研究生毛毳。汇报的文献题名为“Are there temporal subtypes of premenstrual dysphoric disorder?: using group-based trajectory modeling to identify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symptom change”,该文章于2019年发表于Psychological Medicine。文献的目的是使用1个月的每日症状评分和基于组的轨迹模型(GBTM)来确定经前焦虑障碍(PMDD)中潜在症状出现的时间亚组,希望通过亚型的识别可以帮助PMDD靶向治疗的发展和个性化医疗。该研究使用了一个基于群体的轨迹模型来识别74名前瞻性诊断为DSM-5 PMDD的个体其经前期(第14天至+9天,第0天月经开始)中核心情绪和PMDD症状的独特轨迹子群。研究结果显示,PMDD患者的每日总症状评分,肌肉疼痛,突然悲伤,焦虑,生气易怒以及悲伤症状都被分为三个轨迹组,除了悲伤症状,其他五个症状都至少包括一个全黄体期轨迹组和经前周轨迹组,并且在悲伤,焦虑以及症状总分中都识别出了一个延迟撤退组。这些轨迹群在PMDD病理生理学最新研究的背景下进行了讨论。该研究观察到了PMDD症状时间型和严重程度上存在着异质性,未来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工作来检测轨迹组是否存在可能的病理生理差异,以及是否需要独特的治疗方法。
第三位汇报者是2018级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睢琪玉,汇报的文献题目是“Long-term Somatic Disease Risk in Adult Danish Cancer Survivors”。该文献于2019年发表于JAMA-Oncology。文献的研究目的是调查癌症的成年幸存者与无癌症的比较人群进行医学验证的疾病住院治疗的时间模式,同时考虑到治疗前后合并症和参与者的社会经济状况。该研究共纳入了癌症幸存者458646人,匹配了2121567名对照组人员,数据来源于丹麦几个国家性的人口机构,在癌症确诊后1年开始随访,共随访了17年。本研究共涉及到了12种常见的癌症类型和11个医学验证的主要诊断组。研究发现,成人癌症幸存者躯体疾病住院治疗的风险是显著高于无癌对照组的;在确诊后5年,成人癌症幸存者的住院治疗躯体疾病的绝对超额风险与无癌对照组相比,存在小到中等的差异;癌症幸存者疾病住院风险的时间模式显示在确诊后的前几年中,幸存者的疾病住院风险是逐渐升高的,随后降低或平稳。今后,可以根据癌症的类型、是否接受治疗及合并症的情况,及早的发现和管理与癌症存活率相关的其他疾病。作者提出,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调查共同风险是如何影响癌症幸存者的疾病负担的。
三位汇报者就癌症、哮喘等领域的文献进行了汇报,大家对文献内容进行讨论,并就其中的相关问题进行提问,汇报者进行解答。此次学术论坛有助于启发大家了解各领域的前沿热点、拓展了大家的研究方向。